10年前頂著荷葉走在田埂上時,韓賓偉或許沒想到,“鐵血夕陽紅——抗戰老戰士口述史”公益團隊在今天依然有人接力向前跑。
彼時還是一名大二學生的他,如今已成為一名從事歷史學研究的青年學者。回憶起當年和同伴一起尋訪抗戰老戰士的場景,韓賓偉有說不完的話:“就像一幀幀畫面在我腦海里閃過。”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鐵血夕陽紅”口述史團隊已經走過了10年時光,一批批青年師生跨越15個省份、尋訪近300位抗戰老戰士、整理口述史料150多萬字……

7月14日,團隊成員在江蘇揚州采訪抗戰老戰士朱揚人。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曹偉/攝
在團隊現任隊長孟舒揚看來,老戰士終會老去,但團隊記錄下的影像、文字、聲音,能讓他們的故事和承載的精神永遠活著。
“每一位老戰士都是一部活的抗戰史”
“爺爺,您參加高郵戰役那段歷史還能回憶起來嗎?”在江蘇省軍區揚州第二離職干部休養所,“鐵血夕陽紅”團隊的6名師生,簇擁在97歲的抗戰老戰士朱揚人身邊,凝神聽他講抗戰故事。
1943年,15歲的朱揚人加入了新四軍,成為一名通訊兵,在江蘇、安徽兩地參加了多場抗日戰役。
朱揚人雖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鑠。得知學生們要來,他十分激動,早早穿上了掛滿軍功章的軍服。
錄音、攝像、做筆記,團隊成員各司其職。原本計劃半小時交流,但朱揚人滔滔不絕地與隊員們分享,最后聊了近兩個小時。孟舒揚說,這次尋訪很成功。
80年前,中國抗日戰爭最后一役在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境內打響,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親自部署指揮,發動高郵戰役,拔除了殘存在華中解放區內的日偽軍據點。
作為新四軍在華中地區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戰場,揚州地區的抗戰老戰士人數,在江蘇省位居前列。
2015年5月,正在籌劃暑期進行江都近代水利口述史研究的歷史學專業大二本科生韓賓偉,被學院安排了一個“急活兒”。
學校關工委希望能讓文學或歷史學相關專業的學生,給學校6位參加過抗日戰爭的退休教師寫報道,獻禮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
“首篇抗戰老戰士方建中的圖文報道完成后,老師很滿意,希望我們能將6位老戰士的故事都寫出來。”韓賓偉接下了這個任務。
學校老戰士的報道完成后,已快到暑假。一天,學院老師找到韓賓偉,希望他們能把“拯救抗戰老戰士口述史”作為實踐課題,去尋訪各處抗戰老戰士。兩人一拍即合。
韓賓偉首先計劃采訪揚州市境內老戰士。但揚州有多少老戰士?分布在哪?能否采訪?這些他們都不清楚。
通過詢問、調研,他們最終摸清了基本情況,當時揚州約有抗戰老戰士240位。他便與5名同學,組成了6人小組,“兵分三路”開始尋訪。
韓賓偉說,每一位老戰士都是一部活的抗戰史,他在團隊創立之初就下定了“為抗戰述史,為老戰士立傳”的決心。
一個暑假時間,他們先后尋訪了70多位老戰士,并匯編了《鐵血夕陽紅——揚州抗戰老戰士訪談錄》一書。歷經多次修改,9年后,這本書出版了。
埋下一顆紅色種子
孟舒揚是“鐵血夕陽紅”團隊第六任隊長,是揚州大學歷史學師范專業大三學生。他說,團隊目前做的是抗戰口述史搶救性整理工作,這些年,他們挖掘到了不少有價值的史料。
“很多人知道高郵戰役是抗日的最后一役,但高郵戰役是怎么打的?”孟舒揚從許多老戰士口中得知,當年在對抗日軍時用到了“土坦克”,是將老棉被蓋在八仙桌上,再糊上泥巴,其作用類似于“防彈墻”。“土坦克”在前,機關槍在后面,這就是當時的移動堡壘。
“我在影視劇中看到過這種畫面,沒想到都是老戰士們的親身經歷。”孟舒揚感慨。
“這也是我當時選擇加入團隊的原因。”團隊第五任團長、揚州大學中國史專業研三學生黃振說,他對歷史研究的宏大敘事感興趣,同時希望用以小見大的方式講述一段過往。通過對比訪談和研究,黃振發現,盡管每位老戰士的經歷不同,但身處那個時代,他們對于抗戰的認識、對于家國情懷的體悟高度一致。
團隊成員張欣蕾本碩均就讀于揚州大學,目前是中國史專業的研究生。本科期間她作為學校紅色宣講團的一員,常常講到團隊尋訪老戰士的案例。“許多內容是鮮活并且接地氣的,我能在老戰士身上真切感受到他們的家國情懷。”張欣蕾說。
今年,張欣蕾還把這些故事講給了幼兒園小朋友們聽。“他們還理解不了大段文字講解。”于是張欣蕾拿出一幅只有4根手指的抗戰老戰士手模,小朋友們很好奇。
“姐姐,為什么這個手印缺一根手指頭?”
“這個爺爺在戰場上打敵人的時候被炮彈炸傷了,所以少了一根手指。”
“那這樣很痛的吧?”
“對呀,因為他們要保護我們的同胞。”
“把紅色種子埋在他們心中,抗戰精神才能一代一代傳遞下去。”張欣蕾說。
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當代中國發展研究多年,在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劉華看來,團隊10年堅持尋訪抗戰老戰士,這個行為與抗戰精神中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是一脈相通的。劉華說,團隊學生在尋訪老戰士的過程中感知抗戰精神,從抗戰精神中汲取力量,對他們全面成長將有很大幫助。
與時間賽跑
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一樓的101教室常常深夜還亮著燈,一張大長桌,一塊電子屏,這就是團隊的“根據地”。
孟舒揚說,采訪內容的處理是一項“大工程”。首先要把錄音一字不差轉錄下來,再結合地方志、檔案等資料進行校正,最后對文字進行潤色,讓每一篇老戰士傳記都有可讀性。
揚州大學做口述史研究是有傳統的。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陸和健介紹道,1961年,在辛亥革命50周年之際,揚州師范學院(揚州大學前身)歷史系教授祁龍威帶領歷史系同學,用兩個月時間跑遍江蘇省,率先開展辛亥革命的社會調查,尋訪當年參加過辛亥革命的百姓,并發表《辛亥革命江蘇地區史料》。
“開展抗戰老戰士尋訪是一種傳承。”陸和健說。
2022年暑假期間,團隊在走訪老戰士的過程中,從揚州一名文史學者處了解到日軍間諜機構編寫的《江都縣治安調查報告》的存在。團隊隨即組織師生對材料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翻譯工作,形成了近10萬字的整理報告。
“揚州是打通江南到江北的交通要地,也是打通華北的水陸要沖,占領揚州,對打通南北水運意義重大”“要在當地開展親日教育和宣傳動員,消除抵抗觀念”……翻開史料,大家仿佛被拉進了那段戰火紛飛的年代,侵略者視角下的戰爭場景歷歷在目。
2023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團隊向揚州市檔案館捐贈了這份翻譯后的報告,為日軍侵華罪證再添新發現。
陸和健說,記得團隊成立之初,可以說走到哪里采訪都有抗戰老戰士。到今年,一個城市的老戰士幾乎是屈指可數。老戰士們正在一個個離開我們,這是需要正視的事實。“有的老戰士在團隊尋訪后不久就辭世了。”陸和健說,這也促使團隊要與時間賽跑。
團隊指導教師楊方常常對團隊同學說,“歷史就在身邊,既不遙遠也不抽象。”在她看來,團隊學生應當將更強烈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投入到搶救性記錄的工作中。同時她也希望學生能夠成為嚴謹的研究者,用專業知識守護歷史。
今年5月,團隊策劃了一場抗戰史主題展,把10年來收集的口述訪談實錄、整理的圖文資料等成果進行了展示。
他們還收集了80位老戰士的手印和寄語。手印鮮紅,寄語振聾發聵。
曾在抗日戰爭期間參加新四軍并成為隨軍記者、新中國成立后又發表《毛主席的好戰士——雷鋒》一文的老戰士甄為民在自己的手印旁寫下:“為了和平,我們拼過。”
來源:共青團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