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師王樹軍,工友說的最多的就是“設備壞了,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別人不敢修的機器,他來修;碰到難題,他就領著大家排查解決”。大到一根軸就十幾噸重的龍門五軸加工中心,精密到如頭發絲千分之一度的工作臺,王樹軍都完成過生產中的緊急搶修。他苦心鉆研技術,突破了一個個令外國專家側目的“中國不可能”,成為維修人員心中的“定海神針”。
修設備——擺脫廠商壟斷維修局面
濰柴集團是伴隨著新中國成長起來的老國有企業,是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汽車及裝備制造集團之一。為提升產品品質,濰柴從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大批引進世界最先進的數控加工中心。加工中心的很多精密部件是生產廠家的核心技術,維修手段與措施對設備使用企業嚴格保密,既不提供相關資料,也不做任何有關的培訓。
2009年,一臺千分之一度的加工中心數控轉臺鎖緊出現嚴重漏油現象。廠家的中國服務工程師處理不了,但是返回國外廠家修理來回至少需要3個月,并且濰柴要承擔巨額維修費用。當時正值高產期,耽誤一天損失巨大?!暗炔患傲?,不能讓別人‘卡脖子’,我們自己上!”王樹軍站了出來,他提出了拆解工作臺自己維修的建議。廠里同意了,但很多人抱著疑問,“運回國外才能修好的,你能弄明白怎么回事嗎”,還有人說,“花錢修就花錢修唄,又不是花你王樹軍的錢”。但王樹軍不認這個理,“沒有一點精氣神,不敢想、不敢做、不敢闖,那什么也干不成。”
沒有任何可借鑒參考的技術資料,王樹軍小心翼翼,開始著手維修。轉臺下安裝有像圓光柵、復合軸承等精密傳動零件,并且排列著多級調整墊片,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誤,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王樹軍頂著巨大的壓力,結合多年工作經驗,根據轉臺外露零件的位置先繪制了理論上行得通的傳動示意圖,初步制定拆檢思路。真正動手修理更是艱難的挑戰——“光拆就拆了三天,期間想過放棄,尤其是面對一個可以轉動的零件,長時間研究也不知道怎么拆卸時,那種莫名的焦躁,會讓人產生強烈的挫敗感”。
關鍵時刻,王樹軍沉下心來,冷靜分析,能用人工拆卸的零件,就不用吊裝用具,這樣即使步驟錯誤,也不會造成較大損失。對拆下來的零件仔細做好標識,拆一點就用相機拍一點,分析該部件與相關零件的關系,可以及時修正拆檢思路。通過夜以繼日的探索,王樹軍成功拆解和修復了這臺設備,撐過了高產期,并且詳細記錄了它的構造和運行原理。當他們根據設備編碼向德國廠家購買備件時,對方非常吃驚。
這次維修,開創了數控轉臺擺脫廠商壟斷維修的局面;這次嘗試,也改變了王樹軍的維修理念:我們修的不僅是設備,重要的是擺脫了對“洋設備”的維修依賴。中國工人有能力、有智慧站在裝備制造的世界最高峰。
改設備——打破對“洋設備”的盲目崇拜
伴隨著濰柴集團的發展壯大,加工設備的維修養護管理也由“壞了才修”的事后維修模式轉為“治未病”的預防性維修模式。王樹軍想方設法研究各種設備并制定出完善的預防性措施,讓設備在正常生產時少壞甚至是不壞。經過努力,濰柴一號工廠加工車間的設備可動率已達到99%以上,總裝車間則幾乎達到100%。
隨著服役時間不斷增加,某加工中心光柵尺故障頻發。光柵尺是數控機床最精密的部件,相當于人的神經,一旦損壞只能更換,采購備件不僅花費巨額費用,還嚴重影響生產節奏。
經過排查,使用步驟上沒有問題,王樹軍誕生了一個大膽又自信的想法,“我懷疑這批設備有設計缺陷,導致了光柵尺損壞”。這個質疑驚呆眾人:這是世界最先進的設備,怎么可能會有設計缺陷?
王樹軍給出了讓大家信服的理由,并得到廠里支持,拆開了一臺機器。到底有沒有問題,問題出在哪里,他鉆在狹小的設備空間里不停摸索嘗試,縝密思考查找原因。一周時間,王樹軍找到了該批加工中心設計缺陷,并繞過原有設計,重新設計光柵尺氣路方案,解決了設計缺陷難題,填補了國內空白,并打破了大家對“洋設備”的盲目崇拜。
在高端設備維修領域,王樹軍一路“過關斬將”,勇于挑戰進口設備行業難題,屢屢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經他改造的設備,效率遠遠大于出廠設定,讓外國專家驚嘆:“你們怎么做到的?”
多年從事設備維修工作的王樹軍,練就了“望聞問切故障診斷”的絕技,其背后是從不停止的學習和奮斗。王樹軍家里保存著一張大紙,它幾乎可以繞小小的書房轉上半周。紙上密密麻麻地記滿了數控機床的代碼,這是王樹軍剛接觸數控機床時,為了熟悉機床構造,方便記憶和維修操作,從十幾本學習資料里總結出來的精華。
“維修是一個干到老、學到老的職業?!蓖鯓滠姴粩嗫偨Y積累工作中的點點滴滴,熱愛并吸納一切與裝備制造有關的新鮮事物。就拿繪圖來說,從一開始的手繪圖紙,到CAD設計,再到三維制圖,王樹軍都逐漸掌握,運用得心應手,只為更好維修設備。他說:“在這個裝備技術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唯有不斷學習,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才能跟得上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造設備——創新不止于維修
大功率低能耗柴油發動機的下線速度不斷被刷新;加工中心的生產效率是原設計能力的3.5倍,是國外同行的4倍。作為濰柴高端發動機重要生產制造基地,一號工廠里的“傳奇速度”,來自于王樹軍和團隊對世界一流數控加工中心的一次次改造升級。
濰柴集團2012年開始推行裝備自動化改造,一號工廠是第一個“吃螃蟹”的試點單位,王樹軍作為負責人,接下了第一個項目“汽缸蓋手鉸自動化”。完成這個項目,需要自行設計制造裝備?!芭c維修設備手里有個實實在在的東西相比,設計是一種‘無中生有’的創造,也是一個質的跨越?!蓖鯓滠娬f。
從修設備、改設備到造設備,對王樹軍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但他誓要把這臺小設備做出來,給自動化改造開個好頭。他帶領團隊,在生產線蹲點,邊學習邊實踐:牽涉的每一個尺寸,都在現場一尺子一尺子量;設計出的每一個零件,一遍遍推敲核實;編制的每一個動作,一次次試驗落實可行性。大家心往一塊想,勁往一處使,設計、制作、組裝、調試,用2個月時間完成項目并通過工藝驗證投產。
“每次走到這臺設備跟前,我都特別自豪。這也成為一個起點,打通了創新的門路。”2013年,濰柴專門成立了以王樹軍的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王樹軍和團隊成員不斷到一號工廠各條產線上看,邊看邊琢磨:這個流程能不能用自動化代替人工?這道工序里的機器人如何更好地利用起來?根據生產需求,王樹軍帶領團隊先后實施重大創新項目230多項,累計創造經濟效益2.62億元,為中國內燃機趕超世界提供了大國工匠智慧。
一次,進行一個機器人視覺項目設計時,怎么做都不成功,團隊中有人產生了放棄的念頭,但王樹軍不認輸。“那天下班很晚了,我看到王師傅還在,走過去一看,他在學習視覺類的編程書籍?!眻F隊成員甘洋洋說,“師傅都在學習,我們怎能放棄。”大家鼓起勇氣重整上路,最終取得成功。
“經過一次次實踐,最大的收獲就是越來越自信?!蓖鯓滠姲堰@份自信傳遞給工友們,“裝備不能一直依靠國外來解決,技術也不可能長期被別人壟斷。只要鉆研,都能有攻克的一天?!?/span>
“一名合格一線維修工人,不單單要維修好設備,更要不斷創新,才能跟得上時代步伐,當一名好工匠。”年輕的團隊成員被王樹軍“打不敗”的精神感染,堅定了自主創新的信心,加速了成長。
王樹軍不但帶領團隊成員不斷創新,還極為重視人才培養,在技術傳承上一直傾囊相授。
“希望通過言傳身教,讓工匠精神照亮年輕人的未來,照亮中國制造的未來?!蓖鯓滠娊⒘思夹g成果交流推廣機制,每月開展頭腦風暴活動。他帶的徒弟,3人獲得技師資格證書,13人獲高級技師資格證書,個個都是技術能手。同時,他在多個職業院校當兼職講師和客座教授,定期為學生授課。
經過三十年的一線奮斗,王樹軍獲得了中華技能大獎、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等榮譽,還光榮地成為黨的二十大代表。他認為,他的工作不僅在生產一線,還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大力弘揚精益求精、持之以恒、愛崗敬業、不斷創新的新時代工匠精神,“讓更多的年輕濰柴人以誠實勞動為榮,以爭當工匠能手為榮?!?/span>
原標題:維修人員心中的“定海神針”——記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師王樹軍
(作者:本報記者 李肖璨)
來源:黨建網-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