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記者孫銘陽
在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一重)的大院里,每天清晨都能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匆匆走進車間,他就是今年全國勞模獲得者——桂玉松。
1994年,桂玉松帶著對“大國重器”的向往,成為中國一重的一名車工。那時他的師父指著轟鳴的機床說:“咱們車刀下削的不僅是鋼鐵,更要挺起國家工業的脊梁。”這句話像一束火種,點燃了桂玉松對技藝的敬畏與熱愛。也是自那時起,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開啟了一名“鋼鐵學徒”到“國之工匠”的成長之路。
30年百萬次操“刀”從未出錯
初入車間的桂玉松,常常被父親和老師傅們解決問題的身影吸引。看著他們專注工作的模樣,年少的桂玉松便暗自立志要超越前輩。
那些年,在轟鳴的機床旁,桂玉松細心觀察著師傅們的一舉一動,用心記下每一個操作細節。他也常常加班到深夜,反復研究每一個零件的加工工藝,探索如何提高效率和精度。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很快他就能夠獨立完成一些復雜的加工任務,并且在團隊中嶄露頭角。
有一次,他在修理自家孩子玩具時突發奇想,用玩具槍及母親磁療儀上的零件,自行研制出了“立車遠距離對刀檢尺找正儀”。這一創新不僅解決了實際生產問題,還為他贏得了公司獎勵,也讓他第一次感受到創新帶來的成就感。
“那時候我也不知道這就是創新,產業工人嘛,就想著解決實際生產問題,高效高質地出產品。”桂玉松回憶道。隨著時間推移,桂玉松逐漸成長為車間里的技術骨干。面對每一個加工任務,他都如同對待藝術品般精心雕琢。
30年來,近百萬次操“刀”,從未出錯,這份精準背后是他無數次的鉆研與嘗試。每當遇到難題,他總是第一時間沖到機床旁,不分晝夜地試驗,直至找到解決方案。正是這份執著,使他從一名普通技工蛻變為行業翹楚。
桂玉松常說:“我的理想就是帶領團隊制造出更多‘大國重器’。”這種信念支撐著他一路前行,即使面臨再大的困難也不曾退縮。
挑戰“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017年,桂玉松迎來了職業生涯中最具挑戰性的任務之一——CAP1400核電常規島電機轉子加工。這項工作要求在200多噸重的實心鋼轉子上鉆通一個長17米的深孔,且刀具工作時抖動范圍不能超過0.02毫米。這不僅是對個人技術的巨大考驗,更是對中國裝備制造業能力的檢驗。
起初,國內外專家都認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桂玉松卻堅定地說:“中國裝備必須自己造,再硬的鋼也要雕出花!”為了攻克這一難關,他連續數十天吃住在廠里,白天修復刀具磨損、改進刀具結構,晚上進行試加工。通過增加合金支承板、減震套等10余項創新技術手段,最終成功破解了刀具振動難題,創造了單班套料4.7米深的加工紀錄,將加工效率提升了整整6倍。
當最后一刀完成后,百分表上檢測公差值定格在0.01毫米之內,17米長的大直徑外圓形位公差比頭發絲還要細。這一突破不僅讓我國掌握了核電深孔加工的核心技術,也讓外國專家豎起大拇指稱贊:“中國工人,了不起!”回憶起那段經歷,桂玉松感慨道:“他們越說我們干不出來,我就越要干得漂漂亮亮,用事實告訴他們,我們的產業工人有能力、有魄力、更有實力!”
除了CAP1400項目外,桂玉松還主持完成了多項重大創新課題。“大型深孔鉆加工水輪機主軸內孔優質高效加工技術研究及應用”將水輪機大軸內孔精加工效率提高了3倍;“視覺影像系統在大型機械加工設備上的輔助應用”實現了一人監控多機,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這些成果充分展現了桂玉松在技術創新領域的卓越貢獻。
薪火相傳培養新時代大國工匠
作為一位優秀的工匠,桂玉松深知“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道理。多年來,他始終致力于培養更多可堪大任的新時代大國工匠。2020年,在黑龍江省總工會開展的“好師傅、好徒弟”活動中,桂玉松被評為全省300對優秀師徒中的“好師傅”。
為了讓年輕技師更快成長,桂玉松將多年積累的經驗歸納整理成22項要點,制作成講義和培訓課件,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后輩。他還把培訓課堂搬到數控機床旁,手把手地教導操作技巧。“這些大國重器,在我們之前已歷經千百道工序,容不得絲毫差錯,否則將前功盡棄。”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他對徒弟們最嚴格的要求。
在他的悉心指導下,桂玉松勞模工作室共帶出名徒27人,其中有9人晉升為高級技師,5人成長為大班長、機臺長,3人被公司評為“勞動模范”。更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徒弟又繼續傳承技藝,現已培養出近120名新生力量。工作室因此被評為“全國機械冶金建材行業示范性創新工作室”,并榮獲“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
今年,桂玉松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站在新的起點上,他滿懷豪情地表示:“面向未來,我要堅守技能報國初心,勇擔制造強國使命,繼續當好一名裝備制造業的‘刀客’,讓核心技術能復制、易傳承,讓‘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種子在中國一重青年技工心中生根開花。”
來源: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