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守千里銀線 望萬家燈火(主題)
——記國網松原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張楊(副題)
吉林日報吉林日報
無論是在赤日炎炎的夏季,還是滴水成冰的嚴冬,張楊一年四季守護著松原境內2734.4公里輸電線路、9916基桿塔的平穩運行,做好141.9萬余用戶的用電保障,被百姓親切地稱為松原輸電線路的“守護神”。
張楊是國網松原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副主任,他所從事的輸電專業是電力系統戶外工作時間最長和最艱苦的工種,每個月都要對維護線路進行全面巡檢,深山老林、田間地頭、喧鬧市區都能看到他們戰斗的身影。
“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遠看是逃難的,近看是要飯的,仔細一看是巡線的”,這是輸電人開玩笑的自嘲。一年365天,張楊和他的同事們就像“衛士”一樣時刻守護著電力系統的“大動脈”——高壓輸電線路。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張楊都以黨員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我先上”“讓我來”“交給我”,這些話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2021年,220千伏海西線發生覆冰災害,他帶隊在零下三十幾度的深夜、近幾十米的高空連續敲冰6個小時,手凍僵了,身體凍麻了,卻全然不顧,張楊帶領黨員突擊隊在最短時間內恢復了松原至長春地區的供電聯絡,避免了由于覆冰災害引發的倒塔、斷線事故的發生。
2023年8月,受臺風“杜蘇芮”“卡努”雙重影響,扶余市遭受洪澇災害。在省、市公司的統一部署下,張楊帶領輸電運檢中心24名隊員第一時間奔赴災區。他們蹚著齊膝深的洪水、淤泥,對輸電線路晝夜巡視檢查,每天步行3萬余步,睡眠時間不到4小時。
“再從頭走一回,再仔細查一遍,不能放過一處隱患。”即便險些被洪水沖走,被烈日曬掉一層皮,張楊仍咬緊牙關叮囑隊員們。經過近半個月的鏖戰,他們共發現、消除線路隱患46處,為“水退、電復”提供可靠保障。被洪水沖毀房屋、田地的村民們回村時,遠遠看見村里亮著燈,瞬間淚流:“燈亮了,希望就在,我們再建家園!”災情過后,張楊和隊員們曬黑了、熬瘦了,換來的是百姓的燈火通明,用電無憂。
這樣的工作狀態,他已經堅守了24年。這些年來,張楊先后主持哈大高鐵牽引站、京哈高速、水利灌溉等各類大型電力線路改造工程500余項,圓滿完成中車、長嶺風電等新能源建設項目前期可研編制、檢修施工建設等任務。
張楊不僅是深耕細作的電力“工匠”,更是“電力”十足的創新達人。近年來,共研發獲得實用新型專利21項、發明性專利證書6項。
架設電力桿塔時,鐵塔頭部與身部連接是整個工作中最重要、最困難、最費時的環節。為解決連接不穩難題,“愛琢磨”的張楊一天到晚查資料、建模型、做實驗、算數據、請教老前輩,終于找到了一種使鐵塔頭部的四個對接角保持平衡的辦法,張楊將這一成果應用在100基貓頭型、酒杯型鐵塔的對接作業中,對現場的對接用時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平均每基鐵塔頭、身部連接時間縮短了近兩個半小時,該環節工作效率提升83%。
2022年,張楊在開展10kV濱奧線帶電作業時,發現工作人員極易誤碰穿刺接地線夾外露金屬部位,便萌生了創新遮蔽罩的想法。經過反復測試、比對材料,最終歷時5個月,尋找到環氧樹脂材質和絕緣螺絲進行整體組裝,并成功通過標準耐壓試驗。該項成果,填補了穿刺接地線夾沒有專用絕緣遮蔽工具的空白,同時一舉摘獲“中國電力行業質量管理小組活動二等獎”。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我要把創新的火炬傳遞下去。”2019年,公司成立了以張楊為帶頭人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搭建“六共一體”人才梯隊建設思路。截至目前,該工作室成員累計完成百余項科技和技藝革新成果,為公司帶來近千萬元的經濟效益。
二十余載匠心筑夢,張楊用一項項發明專利、一項項民生工程樹起開拓創新、崗位成才的最美標桿,用專心、熱心、匠心守望千里銀線,守護萬家燈火。他也先后獲得“吉林好青年”“吉林青年工匠”“吉林省勞動模范”“吉林好人標兵”等榮譽,2023年榮登“中國好人榜”。
來源:吉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