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日報記者 張唯
進入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鞍山管理站轄區的井溝,距離銀川河東國際機場東南方向不到10公里,是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馬鞍山基地所在地。初秋時節在此眺目遠望,曾經的萬余畝荒灘,絕大部分已覆滿蔥蘢綠意。
這是王有德退休后的“再就業”,也是他“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理想信念的再度延續。
提到“寧夏治沙”,相信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人民楷模”王有德,以及毛烏素沙地西南邊緣那道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約40公里的綠色屏障。過去40多年,王有德帶領白芨灘林場職工種下68萬畝防風固沙林,將沙漠從黃河岸邊推后30多公里,控制流沙近百萬畝,有效遏制沙地南移西擴,實現了人進沙退的偉大壯舉。黃河、銀川河東地區的生態安全不僅得以保護,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以此成為“三北”工程精準治沙、科學治沙的樣板區。
2014年,白芨灘成功地走出一條“以林為主,林副并舉,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興場之路,王有德也正式從治沙一線退休。當時很多人勸他,林場活了,職工收入多了,名譽和成績也有了,該回家好好歇歇了。但王有德卻將目光投向了馬鞍山管理站那片靠近銀川河東國際機場的荒灘。“干了40多年治沙工作,我總覺得還有點事沒做完。”王有德說自己“閑不下來”,還有余力可以用經驗和知識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白芨灘保護區馬鞍山管理站的萬余畝荒灘成為王有德十年“再就業”的起點。說干就干,王有德聯系幾位老伙伴發起并成立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又聯系協調白芨灘防沙林場,將馬鞍山井溝附近方圓1萬余畝荒灘無償提供給基金會,開展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公益事業。
“當時我就扛著一把鍬上了山,老婆舍不得我辛苦也跟著一起來了。”王有德說,起初他每天扛著鐵鍬早出晚歸,在荒灘上一點點地平整土地、打田埂。但和防沙治沙不同的是,當時井溝周邊的荒灘地形支離破碎,溝壑縱橫,遍布坑穴,修復起來難度更大,這讓他意識到,僅靠幾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
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開始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采取社會公益募捐和爭取政府購買項目的方式,在十年里募集資金6000多萬元,開始了荒灘的大規模“重生”改造。在認真推廣白芨灘“六位一體”治沙模式基礎上,基金會針對當地實際,采取推沙造田、開渠引水,削高填低,清石換土等一系列工程措施,以高于通常治沙造林成本幾倍的代價,完成了萬余畝荒灘的“蛻變”。
十年光陰流轉,“重生”后的馬鞍山基地,再不復傷痕累累的模樣。王有德帶著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在這里完成了1萬畝生態修復面積,先后營造起6000多畝防風固沙林和2500畝經果林,并培育苗木1000多畝,植樹150多萬株。因為當地缺水少雨,基金會又通過修筑攔洪壩、建蓄水池以及采取修魚鱗坑、管道滴水等節水灌溉措施,實現了每年可以節約50多萬立方米黃河用水量。
恢復生態的同時,馬鞍山基地還先后建成了勞模主題展館、多樣性植物科普展示館、科學治沙精神宣講室和治沙公益林、綜合培訓中心等,每年吸引許多區內外青少年來此參觀體驗學習,越來越多的孩子也在這里實地了解到白芨灘的治沙經驗,從而理解了綠水青山的來之不易。
臨近國慶,進入秋季的馬鞍山基地迎來了經果林的收獲季,王有德依然不肯閑下來。除了要維護防洪壩和護理經果林外,他還得不時去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和石嘴山平羅縣,分別對當地的國土綠化進行技術指導。“寧可掉下一身肉,不讓生態落了后”的精神和拼勁,依舊在年逾古稀的王有德身上存在著。用他自己的話就是:“對我來說,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我會繼續在治沙播綠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來源:寧夏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