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毛濃曦 通訊員 杜瑋
在陜西西安西郊,坐落著我國超、特高壓變壓器類產品的核心制造企業——西安西電變壓器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西電西變公司)。在這個企業中,有一個傳奇的崗位——被稱為變壓器生產“心臟”的線圈車間。
在該車間繞線圈崗位上,50多年來,接連產生了4位勞動模范。四代勞模接力奔跑,親歷了中國電力工業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
丁建國 受訪者供圖
繞線圈“繞出”四代勞模
變壓器在電力輸送中起著重要作用,而線圈則是變壓器的“心臟”。在變壓器的研制過程中,無論是過去10千伏變壓器的線圈,還是現在1000千伏變壓器的線圈,都需要手工操作來完成生產。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電網建設還不完善,能生產變壓器的廠家很少。1966年,原上海電機廠變壓器生產線整體西遷至西安。1970年,丁建國成為原西安西電變壓器廠的一員。“剛進廠的時候,廠里裝備少,只有10多臺臥式繞線機。”丁建國告訴記者,“20世紀70年代初期,線圈繞制崗位有40人,大型產品每月只能生產3臺左右。”
線圈的質量決定著變壓器的性能和使用壽命。線圈繞線手工操作技術性很強,沒有三五年的歷練,很難成為一名成熟的繞線技術工。丁建國虛心向師傅學習操作技術,總結工作經驗,很快掌握繞線基本技能。“在變壓器制作過程中,線圈的每個線餅都必須繞緊,表面的平整度要控制在±1毫米以內,并且導線絕緣不能有一點破損。”這些看似簡單卻極為繁瑣的重復勞動,丁建國一干就是幾十年。1995年,他被授予全國機械工業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丁建國之后,還是這個繞線圈的崗位,一代又一代工匠接力傳承,成為各級勞動模范:2000年,丁建國的徒弟王文革榮獲西安市勞動模范、“機械工業技能大師”稱號;2017年,王文革的徒弟曾國榮被評為陜西省勞動模范;2022年,曾國榮的徒弟孔穩超榮獲陜西省勞動模范和“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王文革 受訪者供圖
站在師傅的肩膀上
從第一代勞模丁建國到第四代勞模孔穩超,雖然代代都在繞線圈的崗位,但線圈與線圈代際差別越來越大,對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挑戰越來越大。正是在一代一代師徒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實現了技術的不斷跨越。
1970年至1990年,西電西變公司的變壓器生產能力從10千伏發展到500千伏。其間,丁建國挑起了繞線圈的大梁,適應了交流輸電時代技術不斷進步的要求。
2000年起,直流輸電逐漸成為我國遠距離高電壓輸電的首選。同年,西電西變公司接到國家重點工程“三峽-上海”±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變壓器生產訂單。王文革擔任線圈繞制項目的負責人,全程參與線圈繞制。
這是我國首臺自主研制的大功率直流輸電產品,對工人的操作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段時間,王文革幾乎每個周末都泡在車間,不斷摸索線圈工藝,最終掌握了技巧,順利交付訂單產品。
在師傅王文革的教導下,曾國榮也成長為一名全能型技術工人。2011年12月,廠里派他到瑞典學習變壓器線圈制造新技術。回國后,曾國榮在國際制造新技術基礎上不斷改進、提高,終于為國產特高壓換流變壓器裝上了“中國心”,讓國產變壓器線圈制造擁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
2019年,西電西變公司中標三峽如東海上風電柔性直流輸電1100兆瓦送出項目。該項目產品線圈繞制技術要求高、導線屈服強度大,對技術工人的手工操作提出很高要求。盡管孔穩超與師傅曾國榮在車間里反復嘗試,卻始終無法達到將線圈線餅幅向精確控制到1毫米的技術要求。孔穩超和師傅對著繞線機思考討論,怎樣才能突破原先的操作技術。曾國榮苦笑著說:“難道還能從外往里繞嗎?”
正是這句話啟發了孔穩超。他嘗試從外到里繞制,終于使線圈線餅幅向控制達到了1毫米的技術要求。
曾國榮 受訪者供圖
傳承技術,更傳承精神
在丁建國那個時代,生產任務的完成往往需要個人的超常付出,他每個月都超額完成線圈生產任務,甚至曾經一年干過別人兩年才能干完的活兒。
1995年春節前,為完成一臺價值百萬元的電抗器線圈繞制,丁建國帶著徒弟王文革工作到大年三十晚上,并不時囑咐王文革遵守技術規范:“每一個焊接點要比原線略厚0.2毫米,不能讓一個焊接點影響變壓器質量。”
丁建國用他的技術和品格,為廠里的技術工人樹立了標桿。在他的帶領下,王文革也為國家重點工程立下汗馬功勞。
2000年夏季,西安經歷了一場大暴雨。王文革所在車間廠房屋頂出現漏雨。緊急時刻,王文革趴在線圈上,用身體擋住滴漏的雨水,為車間采取堵漏措施爭取了時間,避免了雨水中的雜質影響線圈質量。
王文革常常對技術工人說:“在線圈繞制前,要通過圖紙了解產品的結構、技術要求,用我們的雙手把設計圖紙變成一個個產品。”他將工作經驗傳授給年輕職工,建立并維護車間10年生產周期的生產數據庫,使車間各項技術有了傳承,他的徒弟曾國榮進一步將繞線圈技術發揚光大。
孔穩超 受訪者供圖
2020年,西電西變公司為國家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500千伏項目生產變壓器。這是迄今為止海拔最高、最具挑戰性的輸變電工程。
“公司接到40臺變壓器的生產任務,線圈制造工作非常繁重。”曾國榮說。為了確保產品準時交付,曾國榮與組員堅守生產一線,以廠為家,保障線圈順利生產。2020年12月,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正式投運。當地群眾稱,這是打通西藏電網統一“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性工程,是一條光明線、團結線、幸福線。
幾十年來,曾國榮先后帶教徒弟20余名,已成為變壓器線圈繞制工序的骨干。其中,徒弟孔穩超成為線圈崗位上的佼佼者。
就這樣,四代勞模薪火相傳,在小小繞線圈的崗位上,創造出不凡的業績,演繹了一部傳承與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傳奇。
來源:公人日報